罗永浩与西贝掀预制菜风波,餐饮透明度引全民关注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文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罗永浩与西贝掀预制菜风波,餐饮透明度引全民关注

这条微博瞬间点燃了舆论导火线。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随后双方展开了一系列交锋: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西贝开放后厨自证清白,这场风波揭开了餐饮行业预制菜问题的遮羞布。

1.事件始末,从微博吐槽到法律威胁
事情起源于9月10日,罗永浩与同事在西贝用餐后发布微博,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感叹“价格贵且恶心”。他同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势回应,公开了罗永浩当日的点菜单。贾国龙表示,罗永浩一行五人点了15道菜,临走时还对服务员表示“挺好的”。

贾国龙强调:“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他连用三个“一定”表达起诉决心。

2.定义之争,预制菜概念成争议焦点
双方争论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理解不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在官方回应中表示,罗永浩所消费的菜品不属于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所定义的“预制菜”范畴。

然而,消费者通常凭口感和个人体验来判断是否预制菜。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证据,包括保质期18个月的腌制海鲈鱼食材和标注“非直接提供消费者,堂食袋装”的小牛焖饭牛肉包。

3.消费者情绪,知情权成核心诉求
罗永浩在直播中强调,他的目的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他表示:“不是预制菜不对,而是不能使用预制菜让消费者不知情”。

绝大多数网友支持罗永浩的立场。罗永浩称,“这一次我看到的网络舆情是90%多的人都在骂西贝,骂我的连10%都不到”。

消费者反感的是花了现做菜的钱,却吃到了工业化复热的菜品。这种“价值与价格不匹配”的感觉,以及被欺骗、知情权被剥夺的感受,才是众人共鸣的核心。

4.行业现状,预制菜使用普遍但缺乏透明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预制菜在餐饮业广泛应用有其合理性。它能保证口味统一、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出餐效率。但问题在于缺乏透明度。

许多消费者表示,如果能明确告知是预制菜,价格也合理,他们并非不能接受。大家厌恶的是商家打着“现炒现做”的旗号进行营销。

5.企业回应,西贝开放后厨但仍引质疑
为自证清白,西贝宣布向公众开放门店后厨参观。顾客在店内就餐时,可向工作人员提出参观请求,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进入后厨。

西贝还公布了13道菜品的具体制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并表示将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草原牧场等生产源头的参观活动。

然而,这些举措并未完全消除质疑。有网友调侃道:“开放后厨是让看现切现炒,还是看怎么拆预制菜包装加热啊?”

6.立法呼声,预制菜明示或成未来趋势
实际上,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去年联合印发的《通知》就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罗永浩在直播中呼吁国家尽快制定国标,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并推动餐饮行业预制菜的透明化。他还欢迎法学和预制菜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如何对预制菜相关事项进行立法。

江苏省消保委曾表示,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呼吁商家主动清晰公示。

7.商业考量,餐企平衡效率与诚信
对餐饮企业而言,使用预制菜有诸多好处: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口味统一、提高出餐效率。但问题在于,许多餐厅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仍然以“现做”为卖点并收取高价。

西贝一直打“西北民间菜”、“现做”的招牌,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价,就是默认“贵有贵的道理,是现做的”。

如果花了现做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被欺骗感最终会损害品牌信誉。

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了一份行业报告,指出西贝80%以上菜品都是预制菜。

但他同时强调,自己也在“交个朋友直播间”售卖预制菜——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是否明确告知消费者。

西贝已宣布开放后厨参观,并承诺“不好吃可退单”。但网友发现,其冷冻库中的羊腿生产日期是2024年9月19日,已存放近一年。

无论这场争论最终结果如何,公众对“知情权”的强烈诉求已不可逆转,这场风波正在促成中国餐饮行业透明化的拐点。

(0)
小六子的头像小六子
上一篇 2025年9月13日 下午2:09
下一篇 2025年9月14日 下午12: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