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6 日,一张马云现身阿里巴巴杭州园区酒吧的照片在网络流传,照片中他与几位高管相谈甚欢。次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应声大涨 5.28%,市值重回 3 万亿港元,创四年新高。这一戏剧性场景再次引发全民热议:这位缔造了中国电商帝国的传奇企业家,是否真的要回来了?
从幕后到台前:马云的战略干预实例
根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61 岁的马云目前在阿里巴巴事项中的直接参与度已达到 2019 年卸任董事局主席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前 “退休” 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近期频繁重返阿里园区,深度介入核心业务决策。
最引人注目的是马云亲自推动的两项重大战略:一是针对京东外卖业务的 500 亿元补贴计划,试图以激进策略夺回市场份额;二是高达 3800 亿元的 AI 基础设施投入,这一预算规模创下阿里技术投入的历史纪录。据内部人士透露,马云对 AI 业务的关注近乎 “严苛”,曾在一天内三次给高级经理发短信询问通义千问模型的进展,并要求高管团队每日汇报技术突破。
在组织架构方面,马云的影响力同样显著。近期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的战略重组,被业内视为马云意志的体现。他还联手蔡崇信、吴泳铭等老将,重新启用蒋凡主导电商业务,形成 “旧班底 + 新技术” 的双引擎架构,这一调整旨在纠正此前的战略偏差,转而聚焦 AI 与核心电商的协同发展。
权力结构的辩证:无职务的实际掌控者
尽管战略参与度显著提升,但阿里巴巴官方仍多次强调 “马云从未离开”,同时否认其回归管理层的说法。从法律层面看,马云自 2020 年起不再担任董事,目前仅保留 “永久合伙人” 身份,这一角色更多象征文化传承而非决策权力。
这种 “法律身份与实际影响力分离” 的状态,构成了独特的治理现象。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在内部论坛的表态颇具深意:“今天全球技术、商业模式快速迭代,对谁都是挑战,但也是绝佳的机会。我们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就有机会再创一个与众不同的阿里。” 这番话被解读为对马云战略理念的呼应与支持。
马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上。阿里通过 “湖畔小屋” 复刻创业场景、员工工牌佩戴 “风清扬” 花名等仪式,持续强化其精神象征意义。这种文化策略既保留了创始人的影响力,又避免了权力集中的质疑。
市场反应与舆论博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马云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除了 9 月 17 日的股价大涨,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其战略的信任度。高盛数据显示,在马云推出 500 亿补贴计划后,阿里外卖市场份额已从之前的 40% 回升至 43%,虽仍落后美团的 47%,但逆转趋势明显。
这种市场信心并非凭空而来。早在 2023 年 11 月,当马云家族信托拟减持股票的消息引发股价波动时,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人才官蒋芳就在内网明确澄清:“马云一股都没有出售”。她解释称,相关计划是为投资农业科技和公益事业做的长期安排,且设定的售卖价格远高于当时股价。马云办公室也多次强调:“阿里股票目前大大低于实际价值,他会坚定持有”。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马云的公开活动提供了更宽松的空间。随着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推进和民营企业座谈会的高规格召开,官方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态度日益明确,这在客观上降低了马云参与商业活动的舆论压力,间接促成了其 “半回归” 状态。
未来展望:战略救火队长还是长期掌舵者?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马云正式回归管理层的可能性较低。当前阿里已形成 “蔡崇信 – 吴泳铭 – 蒋凡” 的铁三角架构,管理层年轻化(85 后高管占比 35%)和去中心化趋势明显。马云若全职复出,可能打破现有权力平衡,与公司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相悖。
更可能的场景是,马云将以 “战略救火队长” 的角色持续发挥作用。在应对京东即时零售挑战、推动 AI 转型等关键战役中,他通过补贴策略、技术布道等方式快速影响战局,但长期参与度可能随业务稳定而回落。其 “AI 应服务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的理念,“善良的高科技时代” 的技术哲学,已开始融入阿里的产品设计,如高德扫街榜的 AI 信用体系建设。
马云的 “回归” 本质上是创始人权威与企业战略需求的共振。他通过技术战略把控、危机决策干预、文化符号输出,构建了一套 “非官方但关键” 的影响力网络。这种模式既规避了监管风险,又为阿里在 AI 时代的竞争提供了差异化优势。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马云是否 “正式回归”,不如关注其技术战略的落地成效 —— 这才是决定阿里巴巴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