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父母聊天,话题又一次绕回了买房上。母亲语气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说趁着他们还能动弹,帮我们凑个首付,以后有套自己的房子才算安稳。可是我月收入就 8000 左右,要覆盖孩子的奶粉、尿不湿、早教费,还有每月的基本生活费,要是再加上 3000 块的房贷,剩下的钱连应急都不够。媳妇坐在旁边叹气,说不是不想买房,可一想到以后每个月都要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连带着孩子的生活质量都要下降,就实在提不起劲。那一刻我忍不住问自己,买房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舒心吗?如果买房反而让生活变得紧巴巴,这样的选择真的值得吗?

身边总有不少关于买房的故事,有人过得轻松,有人却深陷压力。前同事阿凯夫妻俩收入稳定,前年在郊区买了套小三居,首付父母帮衬了一部分,房贷每个月两千多,扣除公积金后自己承担的部分很少。如今他们把父母接过来帮忙带孩子,周末还能在小区里的花园散步,一家人其乐融融,买房确实让他们的生活幸福感提升了不少。可反观另一个朋友老周,为了在市中心买套学区房,不仅掏空了自己和父母的积蓄,还向亲戚借了不少钱,房贷每个月要还近1万。为了还房贷,他每天打两份工,晚上要忙到凌晨才能回家,孩子半年见不到他几次,媳妇也因为长期操劳显得格外疲惫。上次见面,他说已经很久没陪家人好好吃一顿饭了,有时候甚至会后悔,当初要是不执着于买学区房,或许一家人的生活能轻松很多。

大家执着于买房,说到底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很多人来说,买房首先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就不用再担心房东涨房租、临时要求搬家,能给家人一个稳定的落脚地。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房子还和教育资源挂钩,很多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买套学区房,就为了让孩子能上个好学校。除此之外,房产在不少人眼里还是一种投资,这些年看着身边有人靠买房实现了财富增值,难免会心动,觉得买套房能让自己的资产更稳固,以后就算遇到什么变故,也有个保障。还有些人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看着身边的人都买了房,要是自己没买,总觉得低人一等,好像只有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在这座城市真正扎下根,才有了所谓的 “归属感”。

买房和不买房,日子过起来确实不一样。买房的人,前期要承受不小的经济压力,每个月的房贷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随便花钱旅游,甚至连生病都要小心翼翼。可等房贷慢慢还得差不多了,就能拥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不用再为房租发愁,晚年生活也多了一份保障。而没买房的人,虽然不用承担房贷压力,手里的钱能更灵活地支配,比如带孩子多去看看世界,给家人改善生活条件,但也面临着房租上涨、频繁搬家的风险。尤其是看着房价不断上涨,有时候会担心以后更买不起房,心里总有些不安定感。还有归属感这件事,租房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的过客,不敢轻易添置大件家具,怕搬家麻烦,而有了自己的房子,才会真正觉得这里是 “家”,愿意花心思去布置,去经营。

可不管买房有多少理由,生活质量始终不该被忽略。我和媳妇算了无数次账,现在的收入要是加上房贷,孩子想吃顿好的、想买个新玩具都要犹豫半天,更别说以后孩子上学、父母养老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不想因为一套房子,让一家人都活得小心翼翼,也不想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经济压力而错失太多快乐。买房本应该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而不是拖累生活的负担,要是本末倒置,就算拥有了房子,日子也不会过得开心。

有时候也会听到别人说 “别人都买房了,就你不买”,可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没必要因为别人的眼光就勉强自己,更不用拿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比较。或许现在我们没有买房,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充实又温暖,等以后经济条件好了,再考虑买房也不迟。毕竟,真正的安稳不是靠一套房子给的,而是一家人在一起,日子过得舒心、踏实,这才是最重要的。